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张世满,1959年生,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山西大学教授、博导,曾在波兰、日本留学。山西省政府旅游发展咨询专家,从事历史与旅游教学与研究。撰写或主编《逝去的繁荣:晋蒙粮油故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标准体系研究》《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创新研究》等著作、教材十几部,发表文章百多篇。从2013年开始主编《山西旅游绿皮书》年度报告,已连续出版9本,主编《山西省志▪旅游志》(1998-2017)已提交出版社。
今年是恢复高考第47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唯有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一以贯之基本未变,尽管考试科目、考题类型、考试时间、评卷方式有过调整。从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到大学毕业留校参与高考评卷,再到主持高考评卷,直到2019年退休不再承担高考评卷任务,我与高考结缘43年,是一年一度高考这项重要工作的亲历者。这中间的一些甘苦、用心、焦虑、压力以及发生过的故事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01
参加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同时在头版配发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标志中断11年的高考得以恢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文革耽误十多年的青年既无比激动又懊悔不已。激动者是因为终于迎来高考上大学的机会,懊悔者是由于这些年没有认真学习,面对机遇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本人尽管从小学到高中都算班里的好学生,但依然心中没底,既不激动,也不懊悔。原本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就没想过能轮上我上大学,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高考,考上当然好,考不上也无所谓。
我们高考那年,是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考试,山西省是先报志愿后参加考试。报名的时候要做出三个决定:第一个是考大学还是考技校,第二个是考文科还是考理科,第三个是具体的报考志愿。
在当时,像我这样在县城做临时工的,只要能考上个学校,拿到公家的铁饭碗就烧高香心满意足了,不管是大学、大专还是中专、技校。大学和中专好像是一套考题,有文科理科之分。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史地,理科考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按考试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技校单独出考题,以理科为主。由于高中阶段数理化学得并不扎实,加上已经毕业两年又忘了不少,高考仅剩一个多月,没有足够时间复习,权衡之后决定放弃理科,选择考大学文科。毕竟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自以为有一定基础,最近一年在单位还能够看到报纸,临阵磨枪不快也亮,突击复习又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决定考文科也意味着放弃了技校。至于报考志愿,我当时的想法是能上大学为目标,大学好与不好倒无所谓。况且由于消息闭塞,山西以外的大学知之甚少,只知道北大、南开、复旦等少数名校,但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这些名校压根想都不敢想。于是就聚焦在山西的学校中选择。本来对山西财经学院很有兴趣,因为听人说财院属于全国供销社管辖,毕业生分配得好。但考虑到自己的数学可能考不好就只好忍痛放弃。有文科的大学就剩下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现在的山西师范大学)和几个师范专科学校了,所以最终的志愿我填了三个:第一志愿山西大学,第二志愿山西师范学院,第三志愿雁北师专(现山西大同大学的前身),梯度感很清晰,考得好就上山大,差一点就上师院,再差点就上师专。
至于专业,自认为历史、地理学得还算可以,加上山西大学历史系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高中后期的班主任又是历史老师,就选择了山大的历史系,师院和师专则都报了政史系,因为他们没有专门的历史系。
山西的高考安排在12月5日至7日,地点在我的母校山阴一中。政治挂帅的气氛当时依然没有褪去,5日上午第一门便考政治。四道大题,其中第一道为简答题,含6个小题,其余三道是论述题。考题应该说不难,除了几道哲学原理题,比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生产关系由什么组成之外,其余题目均与事时政治紧密相关,比如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大寨的根本经验、党的十一大路线等,由于有看报纸听广播的积累,总体感觉答得还可以。
5日下午考语文。作文是大头,占到70分,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心里的话儿献给华主席”,一个是“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由考生任选其一。由于华国锋主席是山西人,考前就有老师押到了这一类型的题目。因为事先做过准备,就选做了它,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其余30分是三道基础知识题。第一道是用比喻和反问造两个揭批四人帮的句子,第二道是说出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当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话的含义,第三道是将近代史中一段关于三元里抗英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造句应该没问题。《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一些,答起来不至于下不了笔,至于是否能说得比较贴题就不得而知了。那段文言文大致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语文考试也算顺利。
6日上午考数学。共八道题,有算数、代数、方程、几何等题型,现在看那套考题似乎不难,好的初中生就能答个差不多,好的高中生应该能拿满分,但对我来说还是觉得比较难。尽管不像考场里许多考生下不了笔束手无策,我是努力地试图去做每一道题,但是也有下不了手的。有把握答对的并不多。甚至连一道求上下坡平均速度的算术题也不敢确定答得对与不对,题中给出上坡每小时30公里,下坡每小时60公里,问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当时也没有标准答案可对,究竟能考多少分心中没底,总之觉得数学考得不好,及不了格是肯定的。
6日下午考史地。其中历史60分,地理40分,由于找不到原考题,具体的考试内容多数记不起了。印象较深有两个地理题,一个是答得比较满意,一个是根本不会答。基本会答的那道题是问一艘轮船从广州到伦敦走最短线路该怎么走,依次说出要经过的海、洋、海峡和运河的名字,答对一个得1分,满分10分。这道题算是超水平发挥,能够按照脑海中世界地图想出来该如何走,但有几处海峡知道位置却实在说不上具体名字。完全不会答的是一个名词“锋面雨”。由于初高中没有正规上过地理课,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这种专业术语,但又不愿空着不答,就只好望文生义,胡猜瞎编了。总的来看,史地考得还不算太差。
7 日上午加试外语与我无关。由于当年不公布考分,据说考分属于国家机密!每门课究竟考了多少分一直是个谜,直到大学毕业留校后才在档案里看到这个所谓的“国家机密”,但早已经无关紧要了。
02
受命录取考生
1982年1月大学毕业。经过系里选拔考试我顺利留校,被分到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准备世界中世纪的课。当时的学校不像现在这么强调科研,而是十分重视教学。像我这样本科毕业的助教要登上讲台,必须花两年时间把课备好。所以,1982至1983年我一直在准备世界中世纪讲义,同时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并助课。当时系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留校教师起码要担任一届班主任,因为那时并没有专职辅导员。于是,我被安排当83级的班主任。
系领导为了让我提前熟悉学生的情况,派我参加1983级招生录取。那年的招生工作封闭在远离太原市区的晋祠宾馆进行,前后住了有十多天。这是我第一次住高级宾馆,很是兴奋。知道了晋祠宾馆是太原最顶级的国宾馆,1号楼是专门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准备的,但毛主席并没有来住过,倒是叶剑英元帅曾经在此下榻。这里位于悬瓮山下的晋祠景区旁边,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气温比市里要低上好几度,虽是盛夏,但不觉闷热。招生人员由山西大学一位副校长和教务处副处长带队,每个系出两人,大都是系主任和副主任等领导,而历史系是张谦让副主任和我这个刚留校一年多的青年教师。我们住在6号楼,也工作在这座楼里。
招生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先由省、市招办人员按照第一志愿将考生档案分给各学校,再由学校招生工作人员按照考生的第一志愿将档案分发给各系,然后是各系招生人员仔细阅档,看完档案后如果认为可以就予以录取。如果觉得不合适就退档,但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否则退不了。如果第一志愿考生录不够,就调第二志愿的档案;如果还录不满,再调第三志愿的档案,假如还没完成招生任务,就从写有“服从调剂”的考生中选择,直到录满为止。
看档案一方面是要决定录取与否,另一方面就是了解学生的过程。档案上不仅有各科的考试成绩,而且登记有学生在中学的成绩、任职和表现。比如是否担任过班干部或校学生会的职务,是否获得过学校、县、市乃至省级三好生以及其他奖项,体育成绩和其他特长如何,个人的身高体重及照片都有,当然还有学生的家庭成员以及主要社会关系,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做什么的,政治面貌如何,等等,非常详细。正因为这样,看完档案录取了新生,未曾见面就对这个班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了。
那年山大历史系一共招了83个学生。在他们入学前,根据档案信息我就对班干部人选比如班长、团支部书记、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等做出了安排,为入学后开展各项工作做好了准备。山大历史系让班主任提前介入招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顺便说一下,我教过几十个班的课,但对历史系83级最为了解,感情也最深。记得1984年过春节,我给每一宿舍拟就并书写了一副带横批的对联,当时学生七人住一个房间,共十多个宿舍。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没有留下手稿,想不起这些对联的内容了。对联可能在对仗和押韵上有瑕疵,但它的特殊之处是将每一宿舍的每一个同学的名字都嵌入联额之中。后来在晋中史志院做院长的李新文同学回忆起他们宿舍的对联是:天文宫王侯魁首全都学武,海明楼关公玉皇大力兴文;横批是:莫忘开学。上联嵌入了车天文、王魁、杜学武,下联嵌入了崔海明、张关玉、李新文,横批嵌入了王开学,7个同学不多不少尽在其中。
当然,这已经是将近40年前的事了。但直到现在,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和青春容颜我都能记起来,和这个班的许多学生至今都还保持较多联系。原因就在于我不仅给他们上过课,我第一次登台讲课就是1984年第一学期给他们班讲世界中世界史,更主要的是当过他们近两年的班主任。我比他们大不了几岁,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友情。最近因教学指导工作到吕梁一所本科院校出差,和学院的一位党委副书记(他是山西大学的校友)吃饭,谈到班主任工作对大学教师的重要性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就像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让我觉得既深刻又很生动形象,简直就是经典之语。
03
参与高考评卷
我这大半生经历非常简单,自从1978年3月踏入大学校门,就再没离开过大学。学习在大学,工作在大学、生活在大学,退休后依然住在大学。作为山西省唯一综合大学的山西大学一直承担着一项社会工作:即一年一度的高考评卷。这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份使命。高考几十年来也有过一些改革。1977年全国分省高考,多是历史地理合成一张试卷考。1978年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历史便单独考。2002年开始,历史、地理、政治合为文科综合来考。无论怎么改,文科总是要考历史的。山西高考历史卷的评阅工作绝大多数年份都是由山大历史系(后来叫历史文学院)承担。作为历史系的教师并做过十年历史文化学院的副院长,从上世纪80年代前半段开始,直到2019年末退休,只要这项任务由山大承担,我都参与评卷工作。前二十年是作为一线评阅教师,后十几年是作为组织领导者主持评卷工作。
高考是一项庞大而又极其重要的系统工程。从开始报名到录取结束要持续半年左右,中间有许多环节,而阅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庞大是说它涉及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考生和家庭;极为重要是说它是我国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最主要的途径,关系每一考生的前途命运。在众多环节中,考试无疑是决定性的,考好考坏决定着考生的分数,而分数决定着他能不能上大学和上什么层级的大学,最终给定分数的是评卷这一环节。
我们都知道,大学录取的学生数量是有计划的,高考是竞争性选拔。每年的高考录取每个省都要划分数线,有一本线、二本线等,每所院校也要划定本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线上线下也就是一分的差异,往往就决定了考生能不能上大学、能上什么大学的前途命运。这就彰显出评卷工作的重要性来。参加阅卷工作,每一年作为评卷组长都要在动员会上讲这个重要性的,要求评卷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循评卷细则和纪律,认真评阅每一份试卷,做到给分有据,扣分有理,宽严适度,始终如一,一把尺子量到底。
大致在1990年之前,考卷的每一道题都是由评卷教师人工评阅,包括填空、选择以及名词、简答题和论述题。评卷教师分成评阅小组,流水作业,每人只评固定的一道题。
比较棘手的是考生填空错别字的鉴定,一般的原则是中国的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绝对不能容许错别字,而由外文翻译过来的外国人名、地名等则留有不同用字的余地,但要在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正因为填空题在评卷时有此困惑,所以,在标准化考试推行之后就不再考此类题型,代之以加大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
考问答题、论述题的弊端则是发生各地猜题、押题现象,一些老师还以押题命中而得意。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在1989年之后试题类型改革,逐渐以材料解析题取而代之。经过这样两方面的改革,历史考题更加科学,评卷难度下降,评卷质量提升。
从1990年起标准化考试开始推行。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答案涂写在另一张答题卡上;另一部分是“主观题”,答案写在试卷上。选择题的答题卡由计算机扫描阅读计分,高效而精准,主观题仍由阅卷人评分。两部分大约各占一半分数,二者相加,即是该科考试的成绩。这样就大大减轻了阅卷工作量,也提高了评卷的准确性。
2003年之前高考一直是在7月上旬的三天内进行。由于各市、县的试卷要装订、运送,送到省城招办后要进行分科、编保密号,需要好几天时间。所以,评卷是在7月中旬进行,这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前20年历史卷的评卷场所大都设在山西大学主楼的教室,既没有空调,电扇也没有几台,评卷老师顶着酷暑工作,劳动强度很大。男同志往往都是穿着背心短裤上阵,肩上搭一条毛巾擦汗,十分辛苦。
当然,评卷也是有偿劳动。八九十年代,评一次卷十几天,一开始能挣七八十元,后来逐渐提高到四五百元。作为工资不高的青年教师,这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记得一件趣事,那是1995年夏,学校给我调整住房,从一间“火车皮”式的大平房调到两间房三居室的小院平房。为了方便生活,需要在房背后加盖一间厨房附带卫生间。我找了一个长期在学校做临工的河南林县的施工队包干,说好人工费是五百元。我在评卷,工队在盖房,各行其是。卷子评完了,房子也盖好了,评卷报酬正好够工钱。我和家人调侃:我评卷主要是用脑子,工人师傅盖房主要是体力活,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我用评卷赚的钱付给工人,这叫交换劳动,文明社会就是在交换中不断进步的。
04
主持高考评卷
2002年高考改革后,文科考试科目由原先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的所谓“3+2”变成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的“3+综合”。文综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卷面上计算机识别的标准化选择题占140分,主观评阅题占160分。在主观评阅这160分中,历史、地理、政治大致各占50多分,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也就意味着文综评卷只需评后面这160分。这项工作从2004年之后一直由山西大学承担。这时候我已担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义不容辞,开始负责文综的评卷工作。
负责文综科目评卷,就必须充分了解并熟悉历史、地理、政治三科所有试题及参考答案。要深入研究每一道题的出题意图和答题要求,和每一道题的几位负责人共同讨论、制定评分细则,确保细则科学合理又易于操作执行,并要十分清楚细则制定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评卷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妥善加以解决,而绝不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这样做对我来说,无疑就是自我加压。在整个评卷过程中除了省招办开会,我基本是须臾不能离开现场的,时刻关注着评阅进展情况,随时准备着处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
所以,在我主持评卷工作这些年,都是从入场到结束始终坚守在现场,晚上几乎没有回过家,真所谓全身心投入。这倒不是我的觉悟有多高,而是责任使然。高考阅卷是全省人民关注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差错。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有丝毫懈怠。评卷工作期间我的神经一直绷得很紧,直到这项工作完全结束才会彻底放松下来。
好在山西省高考集中阅卷场所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环境很不错,不仅远离市区,幽静清爽,校园绿化美化赏心悦目,更主要的是校园西北部有一片大约十多万平米的水面,中间用绿道分割成三四个湖面,而且有好几个长满芦苇的小岛,所以取名为芦花湖。湖中鸟鸣鱼翔,鸳鸯戏水,麻鸭畅游,荷花盛开,清香扑鼻,是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紧张工作一整天的评卷老师大都喜欢在晚上结伴到湖边散步。我也不例外,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忙里偷闲,沿环湖步道快走一两圈,活动筋骨腰身,舒缓紧张的心理,很是惬意。这也成了每年向往高考评卷的一个理由。
作者接受山西电视台记者采访
山西省网上阅卷是从2012年开始的,之前一直是手工评阅。这是一件全新事物。为了稳妥,2011年10月10-11日,省招办组织各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赴河北师范大学进行学习考察,详细了解网上评阅的具体做法、流程、经验和应注意事项,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了更保险,2012年春天,省招办还组织各科评卷教师进行实战演习,模拟评阅了太原市高中生的会考卷,体验了网上评卷的整个过程,熟悉了流程,积累了经验。
主观题试卷标准化处理后通过网络传输在计算机上评阅是评卷史上一次革命。极大保证了评卷的安全性,提高了评卷质量,减轻了评卷人员的劳动量。
之前的纸质试卷都是一个考场装订成一本,把考生信息密封在装订线里面,贴上密封条,再打上保密号由保密室保存起来。每天上工第一件事就是从保密室领取并登记试卷,下班前再送还保密室。保密室24小时有人值守,而且不能是一个人,保密任务重责任大。现在这些都不需要了。评卷教师通过自己的保密号,直接上网从电脑里调出自己所承担的那道题,评阅时按照采分点给分,自动生成该题得分,也就省去了手工评阅加分、移分这些容易出错的环节。
评卷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因为,过去的纸质人工评卷基本是单评,由一个评卷老师给出分数,而老师之间难免会有差异。现在,每一份卷子至少都要有两位教师背靠背进行双评,两个得分在符合阈值要求的前提下相加除以2,生成这道题的最后得分。如果两人的给分差异较大,超出了阈值允许的范围,评卷系统便自动交给第三位教师评阅。三评后在符合阈值规则要求的前提下,自动和前两个得分中的一个生成最后得分。如果三评后,三个分数相差都超出了阈值允许的范围,那就需要四评,也就是仲裁。要由评卷组长最终评分。通过这样的双评、三评,以及仲裁机制,评分更加客观正确。
从2012年至2019年,我连续主持了8年文综网上阅卷。就从我这个总负责人的工作角度来说,网上评阅的好处很多。除了上面讲到的优点外,我的工作也变得更加高效。我在电脑前可以看到每一个题组和每一个人的评阅具体情况,通过多种质检曲线反映和统计报表,可以看到每位评卷教师的个人评阅质量,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进行解决。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掌控全局,保证质量和进度。
在我主持的这些年,山西文综评阅工作一直平稳进行,不论人员管理还是评卷质量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受到省招办领导的肯定和赞许,得到广大评卷教师和社会的认可。
此外要特别提到,高考评卷这一重要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保障因素,那就是省招办相关领导给力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文理两科共有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五个评卷团队,要聘请一千好几百评卷教师持续工作十几天,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每一科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省招办要和评卷所在学院一道做好保障后勤,协调各科进度,从全局的高度要求并指导工作,做好应对因特殊情况可能发生状况的预案,特别是试卷安全和保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是我多年来成功主持文综评卷的一个重要客观保障因素。
作者给山西省政协委员介绍评卷情况
05
高考答题的技巧
还要说一点关于高考的附带任务。在2014年,应省招办要求,让我就文综考试给太原市进山中学师生讲一讲答题要领,太原教育台要全程录像并播放。以前我从未在中学做过高考辅导,开始觉得有点为难。但回头一想,这些年一直负责文综评卷,每年都要仔细研究每一道考题及其参考答案,自然有不少心得,借此机会总结一下传递给广大考生未必不是一件有益的事。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将文综考试答题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整理成一份讲稿。主要内容针对两方面展开:
文综选择题共35道,每题4分合计140分,分量很重。选择题都在题材后给出问题的ABCD四个选项,其中一个是符合要求的,其余三个不符合要求,但往往又是是是而非的,有一定迷惑性。怎样才能选中其中那个符合要求的答案呢?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作基础,还有一些选择的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很有助于找出正确答案。
技巧之一是排除法。在选项没有把握的时候,应先确定错误的选项,一个一个加以排除。排除掉一个错的,答对概率就由25%提升到33.3%,排除掉第二个错的,答对概率就提升到50%,排除掉第三个错的,就找到正确答案了。
技巧之二是选择参照坐标。这一技巧主要针对排序类选择题,题中往往提供四种状况,要求正确排序,题后给出不同的四种排列顺序。
在选定正确答案时,最好采取这一办法。先确定其中一个序号的正确位置,最好是第一位或者是最后一位,当然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一个。
确定了一个正确位置后,往往就可以排除其余1-2个甚至3个选项,然后对剩下的选项再加以甄别;即使甄别不了,去猜,2选1,或3选1,猜中的概率也会相应明显提高。
技巧之三是运用常识判断。这一技巧几乎对所有类型的题都适用。地理学科最有用,因为正确的答案不可能与常识相悖。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要调动学习、生活中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来判断一些信息与正确答案的关系,比如纬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海拔与气温之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距离与运费之间的关系,等等。
技巧之四是找最佳选项。如果几个选项均没有十分明显的错误,每个答案都似乎有一定道理。这时候就要比较哪一个最有道理,最无可挑剔,最能够站得住脚,那么这个往往就是最佳选项。
2014年4月,作者在山西怀仁中学高考讲座上
这几年的文综主观题考试形式都是材料解析。先给出材料,或一个或两三个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考试形式应该说比较好,比过去直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作答要科学多了。老师不必去押题、猜题,学生一味死记硬背也未必能考好。这样,既能考出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总结、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也能反映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何应对这类考试,尽可能少失分,多拿分呢?
当然,最根本的仍然取决于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原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的强弱。也就是说,真正学得好、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一般来说还是能够考好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考试就是失败的。这是大局,同学们务必切记。
然而,但凡考试,答题总还是有讲究、有技巧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学生平时学习不相上下,但高考却有明显反差。除了基本知识和能力差异之外,答题要领与技巧的掌握是重要原因。那么,在解析材料、回答问题时,应当抓住哪些要领才能多拿分呢?
要领之一是先看一下问题,再阅读材料。一般人的答题习惯是先看材料,再看问题,然后回头再看材料回答问题。调整一下顺序,先看一下问题是什么,带着问题去看材料,这样就明确了看材料的目的,从而就能提高专注度、敏感度,在读材料时就容易发现与问题关联度高的材料信息。看完材料后,为了保险起见,再仔细看一下问题,验证一下第一次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确定准确理解问题后,再加以回答。这样,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效率,有助于多拿分。这一要领对所有题都适用。
要领之二是审题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凭感觉、凭印象想当然。高考出题既严谨又巧妙,高水平的考题问题既要清楚,同时又有一定条件限定,往往是一个带有限定语的问题。认真仔细审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问题”及其“限定条件”。一定要避免望文生义,想当然地理解,或看错题了,那样就会吃大亏、丢大分。
要领之三是抓准问题中的关键词,构思答案。问题一般是一句话,有的较短,有的较长,审题时一定要找准关键词,并用笔划住。关键词有时是一个,有时不止一个,一定要找准,并围绕关键词构思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跑题、走偏,答非所问而丢分甚至丢大分。
要领之四是看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引导答题。给出的材料是答题的主要依据和线索,但从答题来看,所有材料的重要性不尽相同。答题前肯定要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问题,敏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关键词汇、关键图标等这些关键信息,并用笔划住,从中引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轻重颠倒、本末倒置。
要领之五是进行适度逻辑推理。有的问题的答案并不能直接从材料中得出,而需要对材料中给出的关键信息进行联想,从中依照逻辑关系推导出正确答案来。
要领之六:注意表述方式,不要照抄材料。问题的答案肯定和给出的材料有关,要从材料中引出答案。但是,要特别注意表述方式,要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来说明问题,而不能照抄材料。文综评卷有一条标准,凡认定照抄原材料,不能得分。所以,如果你觉得材料中有的话语对答题很关键,也要改变一下表述方式,比如文言文可以变成白话文,这样就可以得分了。
要领之七是不要空白不答,答题宁多勿少。对有些问题可能回答不上来,但只要有时间,还是要尽自己的理解和所知硬着头皮加以回答,也许还能沾点边得点分;如果干脆不答,一片空白,肯定不得分。另外,有些题对答案拿不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把相关的东西多往上写。多了以后与答案接近的几率就会增大,就可能得分或多得分。因为文综主观题评卷有一条原则:找点给分,答错并不扣分。
讲解近3小时,每一技巧或要领,我都要结合近几年的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有的要举好几个例题。为了保证效果,讲座之前我就通知学校让同学们准备好相关例题了。
2014年高考前,就这一专题我应邀去了十几所中学做讲座。有怀仁一中、朔城区一中、平鲁李林中学、山阴一中、偏关中学、河曲中学、保德中学、屯留中学、古县中学、永济三中、运城中学、夏县中学、解州中学,等等。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报告厅或大教室讲,唯有朔城区一中是在学校大院里开讲。我在高台上用麦克风和扩音器讲,上千同学在校园里列队站着听,场面有点震撼。那是因为听讲的学生太多,没有能容纳那么多人的室内场地。
讲座是有报酬的,尽管不算多。但唯有山阴一中例外,因为那是我高中时的母校,作为学子我有义务辅导母校的这些应届生。因为他们是我的学弟学妹,尽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家姑娘还小很多。
(2023.4.23)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